发布时间:2025-10-15 17:00:54    次浏览
■将有5.3亿人经常参加锻炼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持续改善 10月15日晚上,北京圆明园南门广场,市民戴着口罩在雾霾中跳广场舞。早报记者谢匡时图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30年中国的健康指数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延长寿命减少死亡【目标】 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2030年达到79岁。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从2014年的3.6亿人上升至5.3亿人。【措施】 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食物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至20%。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点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目前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现“井喷”态势。我国成年人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每四个中有一个患有高血压,有不少人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不高。如果仅仅将健康的追求等同于医疗治病,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规划纲要从健康生活入手,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优化医疗资源【目标】 到2030年,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规划】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点评】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分级诊疗能不能搞得好,关键要解决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主要是对服务技术、人员的信任问题。近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包括社区医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最大的难度还是基层缺乏人才,一定要因地制宜,把短板补上。医保成熟定型【目标】 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措施】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点评】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我国已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国96.5%的医疗保障网。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等逐步健全了医疗保障体系,改变了过去“小病扛、大病等”的情况。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环境持续改善【目标】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2020年超过80%,到2030年持续改善。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在2020年超过70%,到2030年持续改善。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举措】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等。【点评】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当前,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与“多重疾病负担”、人口老年化和结构变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卫生有待改善等多种矛盾和问题,要把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有机统一,动员全社会共同营造健康环境,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等各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居民健康生活和工作,使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 录入编辑:忻燕